一個個又大又紅的蘋果、一串串晶瑩剔透的葡萄、一掛掛鮮紅飽滿的辣椒……近日,陜西省寶雞市隴縣舉辦慶祝2021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暨特色農產品展示展銷會,琳瑯滿目的特色果蔬擺放在展銷臺上,吸引著眾多顧客。與此同時,河北省滄州滄縣的劉進士梨果飄香展銷會也拉開了帷幕,鴨梨、雪梨、黃冠梨等多種時鮮梨果逐一亮相,處處飄香。九月豐收時節,全國各地紛紛舉辦各種主題活動,迎接第四個“中國農民豐收節”的到來。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愈發重視飲食健康。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的水果蔬菜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百姓的餐桌上。同時,果蔬的品質也備受關注。那么,如何用科技手段種植水果蔬菜?又如何在保障果蔬品質的同時實現增產增收,讓農民走上致富路呢?
轉光農膜提質促產
現代農業中,采用塑料大棚種植果蔬的方法已被廣泛應用。據《2020中國農村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農用塑料薄膜年使用量達240.8萬噸左右。
俗話說,萬物生長靠太陽。農用塑料薄膜中有一種新興的關鍵技術,可以利用有機轉化劑將太陽光中的紫外光轉換成光合作用所需的紅橙光及藍紫光,從而促進農作物生長。但絕大部分有機轉光劑,在戶外強光照條件下容易迅速失效,難以發揮應有效果。因此,蘇州睿爾思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睿爾思公司)在獲得了北京大學黃春輝院士團隊的“離子型稀土配合物發光材料及其制備方法與應用”和“一種短波紫外激發的高效的稀土配合物發光材料”等多件專利許可后,推出多款具有極佳光穩定性的轉光劑,制備出長效、高強度轉光膜,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據了解,睿爾思公司在全國多地對草莓、冬棗、番茄、青椒等蔬果進行了轉光膜的對比試驗,同時還委托中國農業科學院對轉光膜大田試驗進行了系統性測試和研究。結果表明,使用轉光膜后,農作物光合作用速率明顯提升,棚溫升高1℃至2℃,農作物不僅提前上市,而且產量增加顯著。經過國家副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檢測,螺絲椒的維生素C含量提升20%,辣椒素含量提升10%。
在山東省濰坊市萬寶村,西紅柿種植大戶徐先生高興地告訴記者,他家的西紅柿大棚用了轉光膜后,鬧心的病蟲害少了。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賈連軍大哥也表示,用了轉光膜,他家的豆角長勢旺盛,一個棚子就多賣出1萬多元!
“目前,轉光劑產品已應用到3000余噸轉光膜中,覆蓋農業設施面積3萬多畝,受到農戶的廣泛好評。”睿爾思公司總經理魏晨表示,未來,公司將與農業專家合作,繼續進行探索,深入研究適用于不同農作物的專用轉光膜,進一步促進果蔬產量和品質雙提升。
機械作業降本增效
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是聞名全國的“瓜鄉”。因得天獨厚的氣候與土壤條件,該地出產的黃河密瓜、白蘭瓜等蜜瓜產品,肉酥汁多、甘甜爽口,走俏國內外市場,成為農民致富的“金瓜”“寶瓜”。然而,日益突顯的農機農藝不配套、水肥藥利用率低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民勤蜜瓜”產業可持續發展。
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國家西甜瓜產業技術體系機械化研究室科研團隊致力于用創新技術解決農民在西甜瓜種植、田間管理、采運等方面的機械化難題。目前,在西甜瓜生產機械化技術相關領域,該團隊已擁有“一種折疊式深松機”等16件發明專利,以及“一種旱塘西甜瓜開溝覆膜覆土打孔復式作業機”等70余件實用新型專利。據悉,該團隊在民勤縣開展了西甜瓜施肥噴藥開溝覆膜覆土復式作業機的試驗示范,獲得當地農技人員與種植大戶的肯定。
民勤縣大漠明珠合作社場長朱玉儒表示:“我們試用了作業機,種植了100多畝地,省時又省工,真的太方便了!”在詳細測算、對比作業機與人工種植的數據后,民勤縣農技中心主任常智善表示,作業機能一次完成開溝、施肥、噴藥、覆膜等作業工序,每畝節省人工費用200元,節約灌溉用水20方,提高勞動效率2倍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該團隊針對新疆吐魯番等地哈密瓜“雙膜種植”模式,研制了有機肥深施機、鋪管鋪膜坐水移栽復式作業機、小拱棚覆膜機等哈密瓜生產機械化裝備,對于江浙贛等地“稻瓜輪作”種植模式,該團隊研制出了超寬幅旋耕起壟復式作業機、開溝起壟整地機等系列高質高效的西甜瓜專用機械化裝備。
精準“收割”有序無損
蔬菜收獲是勞動強度較大、耗時較多的生產環節。“為更好地幫助農民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蔬菜機械化生產模式,我們在蔬菜收獲機的通用性與智能化方向堅持深耕。”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果蔬茶類收獲機械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宋志禹表示。
目前,該團隊已擁有瓜果蔬菜相關專利87件,其中蔬菜相關專利52件,瓜果相關專利35件。據悉,該團隊已與鹽城市鹽海拖拉機制造有限公司聯合成功研制了4GCSD-1200型葉類蔬菜有序收獲機。這款收獲機高效集成了自走式雙動力行走底盤及甘藍、青梗菜有序收獲割臺,可實現露地雙行甘藍油動采收作業,一次性下地完成甘藍的拔取、輸送、切根、剝葉、集箱作業;同時可將動力設為純電作業模式,在大棚內實現青梗菜的切根、集箱的全流程。
2018年至2020年,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與江蘇省常熟市的橫塘蔬菜專業合作社合作建立了蔬菜生產裝備技術核心示范基地,應用了4GCSD-1200乘駕型葉類蔬菜有序收獲機,滿足了甘藍、青梗菜的機采收獲要求。
該合作社相關負責人張祖學表示,近3年時間,收獲機在合作社累計作業面積達486畝。整機作業效率較傳統人工收集提高約12.5倍,用工量減少約70%,產業經濟效益提高22.6%,對合作社葉類蔬菜全程機械化生產具有較好的推動作用。
此外,在瓜果收獲方面,該團隊也取得了新的突破。針對籬架型雙側掛果枸杞枝條種植農藝,該團隊發明了陣列化往復振動單元關鍵部件,利用了PLC與位移傳感技術,研究仿形采摘部件智能定位與手動協調優先作業技術,建立智能定位采摘與手動作業切換模型,研制仿形智能定位采收系統,集成研創自走式枸杞智能收獲機,解決了籬架型枸杞機械化高質量采收難題。
實踐證明,科技創新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根本動力。在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等政策的支持下,無數的農業技術創新者根植厚土,潛心研發,用先進技術與創新設備,解放了農民的雙手,結出了“豐收碩果”??萍紕撔抡妻r業向數字化、精準化、智慧化加快邁進,為農業產業發展拓展新空間、增添新動能,為促進農業農村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